第499章 春来雨露宽如海(三)(1 / 2)

金鳞开 美味罗宋汤 1769 字 7天前

“献什么俘!平定内乱献什么俘!”朱慈烺有意识地加重了口吻。

吴甡面带微笑,早就知道皇帝不会给他轻松愉快的任务。

今天是吴甡在内阁当值,就在准备休息的时候,突然被崇祯帝招对。崇祯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借着俘虏了两个东虏亲王、一个贝勒,再凑百八十个鞑虏,搞一次午门献俘。吴甡作为内阁次辅,礼部尚书,承接这类活动是职责所在。不过现在鸿胪寺基本完成了对典制礼仪的接手,所以吴甡也只是传布命令罢了。

关键在于,皇太子是反对午门献俘的。

“殿下,”吴甡悠悠道,“崇祯九年的时候,孙传庭擒获高迎祥,也是午门献俘的。”

朱慈烺不由一噎,当年他就表示反对,可惜被父皇一句“年幼无知”就堵得死死的了。他放缓了口吻,道:“吴先生,献俘乃是军之大礼,为的是彰显武功。原本俘获逆贼就当以国法治之,一旦献俘,岂非国政不修的铁证?若要献俘,当有神庙那般战胜于域外的军功,我才赞同。”

吴甡以为这是朱慈烺的真心实意,劝道:“殿下,战胜敌国于域外固然是彪炳史册的大武功,然《左传》有云: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此为武功。故而臣知道俘得东虏,也是足以献俘午门的武功。”

“东虏尚未殄灭,辽东尚未恢复,谈不上禁暴、戢兵;我军仍处于劣势,战力不足,谈不上保大、定功;百姓仍被掳往辽东,血亲远隔,尚未救回,因此也谈不上安民、和众;至于丰财,打到现在大明元气几乎耗尽,更是无稽之谈。”

吴甡发现皇太子对于经义了解不深,但是在辩论上却意外地能够引经据典,明明似是而非却又好像头头是道,让人一时难以辩驳。

“殿下对献俘如此排斥,是因为……”吴甡终于抛开官场习惯,直截了当问出了核心问题。

“献俘之后,对东虏之战是否就算完结了?”朱慈烺也直言道:“献俘于礼无据,这是其一。再者,献俘之后,朝中是否会有人说战事已毕,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是否会有人认为天下太平,又可以笙歌艳舞,通宵达旦?我以为,政事诚如军事,一旦泄了那股劲,一如既往地懒散懈怠,那就回天乏力了。”

吴甡闻言也不由陷入了沉思。他跟随东宫一路走来,先是只有侍卫营,后来侍从室渐渐出头,两者都表现出了不同于往日风气的朝气。侍卫营有铁打的军功,可能更显眼一些,但真正让治下安定的还是侍从室。

无论侍从室里是否包纳酷吏,事实证明他们在能、勤、绩三个方面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现在侍从室出身的官员中已经有了一些端倪。在京的,不愿加班加点,怨言渐多;在外的,迷恋风月交际,习气败坏。这才多久?再过三五年会成什么样子!都以为光复神京就没事了?”朱慈烺已经隐隐发怒了。

晚明之世,官场风气与士林相通,士林风气与民风相引。整个社会从上到下全是一片浮躁繁华,人心不定,集中体现就在于不安于本分!

“做官的不好好做官,只想着应付了上官欺瞒了下民,自己过着高人一等的日子。这种官就算不贪污腐败,也是该杀!

“读书的不好好读书,只想着名动天下名利双收,碰到点事不思考其中道理,只会人云亦云乱吵吵。太祖高皇帝当年谕令天下事天下人说得,惟独生员说不得,为何?就是因为他们半瓶水晃荡,歪理横生,最蛊惑百姓,败坏风气,却不知道好好读书求知,还自以为什么都懂!

“谁都知道东虏走了,闯逆死了,献贼逃了,但是有谁准备好了打这场移风易俗的大战!这时候搞献俘之礼,是振奋民心?还是自泄士气?”朱慈烺连珠似的发问道。

吴甡见皇太子已经说到了这个地步,当然不可能再说下去。然而这样他也没办法向皇帝复命,只好先回职房再说。

今时不同往日,以前的阁辅都有自己的幕友,既可跑腿打杂,又可出谋划策。如今皇太子殿下不许豢养私人,杂务下手皆由舍人承担。自然不能与这些人商议方略,否则回头就传到皇太子耳中去了。

吴甡在屋中踱步良久,实在想不出一个好对策。若是照以前的做法,发动言官上疏就可以了。现在台垣不许风闻奏事,日子清静了,但要用到他们却也不趁手了。而且可以想见,皇帝见内阁没有动静,肯定会直接授意鸿胪寺上疏,要求举行献俘礼,到时候内阁的票拟怎么写?

这分明是逼着官员在皇帝和皇太子之间做出抉择。

……

“气煞朕也!”崇祯在坤宁宫疾步绕圈,手中折扇重重扇着,暴怒道:“朕名为凯旋,岂能没有献俘!固然于礼微瑕,总算是全个颜面!否则还不如当初不要说什么‘亲征凯旋’之类的话!皇太子这是要逼死朕么!”

周后端坐宝座,抿口不语。

“你说说,这是要逼死朕么!”崇祯却偏要周后表态。

周后这才悠悠启口道:“妾闻善小不避,恶小不为。圣天子十足精诚,焉能有微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