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山豗谷汹豺虎嗥(3)(1 / 2)

金鳞开 美味罗宋汤 1737 字 7天前

崇祯二十三的元旦大朝比之二十二年更加盛大,让崇祯帝颇感满足。其中又有女性作为朝官向皇帝朝贺,不同于往年只能朝贺皇后,这无疑是掀起了新的篇章,在大明的报业触发了新一轮舌枪唇剑。

朱慈烺一度认为报纸最大的功效除了控制咽喉,将那些习惯接受而自己不动脑子的人拉在身边,同时还有转移视线和矛盾的功效。从光复神京以来,报纸上的热点一刻都没有消停过,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自己所受到的信息冲击则小得多。

而且官员都将注意力放在了报纸的论战上,时常会忽视一些皇太子的小动作,这让朱慈烺十分满意。

然而过完正月十五,朱慈烺突然从报纸上嗅到了一些不好的味道。

初时只是一篇文章里的一两句话,继而出现了单独的小文章,核心却只有一个,是要让皇帝禅位,由皇太子登极。

这种话无论哪朝哪代都十分惹皇帝忌讳,如今同样惹得皇太子不悦。好好的为什么要提这个茬呢?崇祯皇帝就算想禅位,那也不该由物议喊出来。更何况谁都知道报纸是皇太子搞出来的,都察院下面还有个文管司,如果这都放任不管,世人自然有理由相信这是皇太子本人的授意。

“这种话算不算无父无君?”朱慈烺将李邦华和李振声两人召到了文华殿,在他们面前摊开一排报纸,有一份报纸甚至在头版刊出了《崇祯中兴!皇太子所造?》的社论,指出当今政事其实是决策于皇太子。

虽然《皇明通报》及时地进行反驳,申明了政务流程,但百姓谁管那些程序?他们更喜欢看到的戏码是激烈冲突,是矛盾迭起,是文似看山不喜平!

而皇太子的确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主角模版,比如幼年时是神童,长成之后能够力挽狂澜,二十啷当岁就能将偌大的帝国治理得欣欣向荣。

他们或许会在宫禁之变后咧嘴抽气说一句:“人伦惨剧啊!”

但是在那之前,他们却都本着一副看热闹的心思,唯恐天下不乱。

“总宪,这是否是文官们开始对我不满了?”朱慈烺突然问道。

杀,有棒杀有捧杀。

将一个人抬到远超他德行的位置,无疑是一种捧杀。无论皇太子做得如何得体,对大明有何贡献,在这个人伦社会,只要他敢篡位,他的德行就要受到千古质疑。这点唐宋两位太宗皇帝都已经做出了榜样。

李邦华抬起眼皮,看了一眼朱慈烺,心中叹了口气。

以文官们的思维方式,很少会硬顶着打攻坚战。除非他们强势,皇帝弱势,或是皇帝真的触动了底线,比如大礼议和国本之争。如今这种皇太子强势,文官弱势且一盘散沙,又没有触动道德红线,肯定是不能硬上的。

事态发展到如今这一步,李邦华是无论如何不能洗清的。事实上他也并不清白,没有都察院总宪的默许,谁敢明目张胆到这个程度。

“臣年老体衰,不堪重用,如今有如此疏漏,臣唯有乞骸而归。”李邦华沉声道。

李振声看了皇太子一眼,也道:“殿下,臣掌文管司,乃至于有此事,罪该万死。请赐罪。”

朱慈烺看了一眼李邦华,又看了看李振声,颇有些凄凉道:“看来我所猜不错?”

看来已经发展到了第二阶段,文官们结束了串联,开始进攻了。

朱慈烺重重靠在椅背上,略有些疲惫道:“我错在哪里?”

李邦华和李振声都没有说话。

在冷场片刻之后,朱慈烺终于吸了口气道:“你们退下了,都察院的御史们还是得尽忠职守。”

“臣等告退。”

李邦华的辞呈在当天下午送到了内阁,内阁票拟之后送入舍人科,呈交朱批。按照自古七十致仕的传统,他已经超过了为朝廷效力的时限。而且他此番归园之意坚定,连下一任左都御史人选都推荐上来,显然是绝了转圜余地。

朱慈烺知道已经挽留不住,而且让一个七十余岁的老人不能归老乡梓也是很不仁道之事。当初李遇知不能走是为了稳定旧官僚的人心,已经让朱慈烺颇为内疚了。

崇祯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三,李邦华正式得到了皇帝的诏书,加太保职衔致仕。同时皇帝也诏令江西吉水知县,修建“公正廉明”牌坊,为李邦华立碑叙功。

李邦华在二十四日一早收拾好了家当,返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