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君子报恩(1 / 2)

唐朝败家子 尹三问 1252 字 7天前

历史必然与事在人为!

谢逸突然想到了这个严肃的问题,原来一直觉得自己只是这段初唐历史中的过客。

只要把握住历史车轮前进的方向,站好队,将来必可立于不败之地。

一定是这样吗?

此刻,谢逸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只是个看客,而是这段历史真实的参与者,甚至已经发挥了作用和影响。

如果没有自己,李治或许已经死了;如果没有自己,大唐不会有再无饿殍的粮食;如果没有自己……

自己不是个无名小卒,是大唐的淮阳县伯,弘文馆学士,还是晋王府长史。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自己,朝堂上起了不小的风波,这些已然不仅仅是蝴蝶效应了吧?

历史的进程可能因为自己的到来和参与而改变,李承乾不一定会被废,李治不绝对会是将来的唐高宗。

一切都存在变数!

那么再想稳靠李治这棵大树,以待来日,恐怕是不行的。

因为存在变数,所以将来的一切都变得不确定,如果只关乎地位荣宠倒也无所谓,但如今已然关乎身家性命。

得罪了当朝太子,国之储君,将来会有好下场吗?

为将来的安危计,似乎该“事在人为”,动摇东宫,或参与动摇的行列中……

这种行为似乎很不地道,甚至有些“大逆不道”,但在生存、地位、名利财富面前,节操似乎不重要。

顷刻之间,谢逸突然明白了,历史上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孤注一掷参与到党争之中。有时候甚至赌上身家性命,参与兵变,谋反,叛乱中。

是火中取栗,但并不全是富贵险中求,有些人或许和自己很像。是不经意间被逼迫到一个位置上,避无可避,想要安然度过危机,保住荣耀地位,便只能孤注一掷。

谢逸不由轻叹一声,自己眼下似乎就处在这个一个情境下。

不经意间得罪了太子,哪怕中间有误会,恐怕也很难解开了。按照寻常逻辑,将来太子登基,不会有自己好果子的。

指望李承乾一笑泯恩仇,既往不咎?恐怕很难,这位太子殿下似乎没有遗传其老爹宽广的胸怀。

所以似乎只能……

谢逸心中泛起一个“惊涛骇浪”的想法,然后轻声问自己,也许正有人希望自己如此吧?

这件事真正的幕后主使者大概就是这也想的。

究竟是在幕后捣鬼呢?仔细想想,或许不能有证据确凿的答案,但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并不难。

比如这次主要对自己喊打喊杀的人是东宫麾下,河间郡王府和京兆韦氏的人;当然了,其中也有几处比较耐人寻味的细节。

比如魏王李泰和管家刘轩的证词,看似微不足道,却极为紧要。如果反过来推理的话,恐怕这才是关键突破口。

洛阳宫中偶遇杜惜君放花灯,看到上面的“先父杜”,心中蹊跷,在必要的时候以此疑点展开调查……

此番时间推动的主力李崇晦似乎与魏王李泰过从甚密,似乎一直受到了某种力量的摆布或指派……

魏王李泰看似没有参与其中,但似乎好多地方都有他的身影。比如在淮阳发觉杜惜君身份存疑的人竟然是郑斌,而郑斌曾主持过洛阳伊阙佛龛修造,他到底是谁的人,似乎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