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2 / 2)

农家子的为官路 瑞纱 2111 字 1个月前

木炭也是预估不足,幸好华伯昨天背了一大袋过来,不然,真够他发愁的。

想起华伯,叶君书忍不住叹口气,华伯就是小致和洛哥儿的阿父,带着大儿子叶君逸外出打短工,直到前两天才和同村人一起回来。

说来也是巧,因为他阿父读过几年书,算是比较有见识的,他们这一代人的大名大多是阿父帮忙取的,所以听着乡土气息都不重。

华伯和君逸哥回来时,满脸风霜,整个人看上去就很累,两颊也凹下去了,瘦骨嶙峋的,跟难民似的,似乎就是长期做重活还吃不饱导致的。

可把明阿姆他们心疼得直掉泪。

只能趁着在家使着劲的给他们补身体。

叶君书看着心里有几分沉重,这时代的人,能赚钱的门路不多,他们这些没有学识只有一身蛮力的穷苦人家,想要赚钱只能出卖劳力。而且还赚得不多,因为劳动力无比廉价……

叶君书那时才有点懂得,当他愿意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时,长辈们为什么这么感激,不时的帮忙做这做那不说,家里有份好吃的,而他们适合吃的,都会特地带一份过来给他们吃。

生怕他一个不满意就撩开不干了。

情分都是相互的,乡亲们对他们家好,他愿意教孩子们读书,而乡亲们觉得这是很大的恩情,又可着劲儿对他们好……

算了,他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想再多也没用,最多也只能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罢了。

叶君书抛开这些烦恼不再去想。

雪越下越大,还连续下了好多天,孩子们从一开始的兴奋变成现在的无精打采。

地上的雪堆积得多了,大家都出行不便,基本上都各自窝在家猫冬了。

叶君书从一开始就拘着孩子们不让他们出来玩,最多开个小窗户让他们瞅一眼新鲜。

孩子们本来活动的范围就有限,再缩小,一个屋子就这么大,小山连房里墙角的地板纹路都认得清清楚楚了。

为了让他们打起精神,叶君书亲自陪他们玩幼稚的游戏不说,还将书房里的书都搬过来,给他们念书。

本来他想笑话的,可惜他没什么天分,他讲了好几段,自己反而先笑起来了,他们都没反应,一脸的懵懂,根本就听不懂……

讲故事?他说得干巴巴的一点起伏也没有,一点也吸引不了孩子们……

叶君书放弃,只好给他们念书本,刚好里面有本游记,照本宣科念了。

叶君书房里的书,除了秦耀良的那些,剩下的都是他阿父买的,当时阿父手里有几个钱,听店里的老板说这本对科考有用那本对科考有用,就买了好几本回来。

原来的叶君书早就看过好几遍,对里面的内容滚瓜烂熟。

现在叶君书再次拿来看,权当温习了。

还好孩子们都还小,本来就觉多,再加上天气冷,暖暖的被窝炕床一烘,基本上晚上一觉睡到差不多中午,精神玩闹吃饭一段时间,下午的午觉睡到天黑。

叶君书清净的时间反而比以前多。

他的睡眠相对较少,一时间颇有种无所事事的感觉。

不经意看到秦耀良抄写过来的四书五经,他愣了下,干脆拿过来看和背诵。

其实四书他之前已经学过一部分了,只是还没理解透彻,就停学了。

叶君书想,反正现在有空闲时间,自学一下也好,等将来小山或五娃念书,他还可以辅导一下。

这么一看下去,叶君书发现一件事,他现在的记忆力比以前好很多,这个以前不单指现代版的他,还包括古代版的,印象中小叶君书需要背三四次才能背下来的书,他过个两遍就能背下来了,不知道是不是两份记忆融合将他脑容量又开发了的缘故。

当然,如果要倒背如流还需要再过几遍。

不管怎么说,这对叶君书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叶君书乐观地琢磨,说不定慢慢看个几年书,还能考个秀才。

有了秀才的名头,名下的地还可以免税二十亩,这是个好事啊!

过个几年,叶君书总要买些地的,在乡下这些地方,手里没地,总有些不踏实,而且总不能一直买粮食,这样花销也太大了。

等以后家里买了地,有了粮,再不时上山打个猎,挖个草药赚点钱,或者到县里打份短工,养起一个家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

嗯,就这么办。

有了目标,叶君书的空闲时间干脆都用来看书,有事情可做,日子倒过得挺快。

一场雪陆陆续续下了半个月,等彻底停雪,已经临近年关。

院子里堆积的雪厚厚一层,已经没过叶君书的大腿。

看看自己的小胳膊小腿,叶君书发愁,这么厚的雪他要铲到何时?

但是再怎么难,叶君书也只能挥起铁铲,使着劲儿铲雪。

他先从屋子到院门挖开一条可供一人行走的路。

不然万一有人来找他,却被堵在门口,那多尴尬。

叶君书忙活半天,双手都酸痛无比了,回头一看,才铲出一条道。

他歇着也不得闲,进屋看孩子一眼,看谁饿了给打碗粥吃个饼,琐碎事都解决好了才出去继续奋斗。

路哥儿跟着跑出来,体贴道,“大哥,我来帮忙。”

“不用不用,快进屋去。”叶君书将他赶回屋子。

路哥儿人还没到厚雪的高度,出去一站,都该被淹没了,没得来帮倒忙,果断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