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1 / 2)

盛唐风流 凤鸣岐山 4437 字 28天前

“好,有狄公此言,大事定可成矣,哈哈哈……,好,好,哈哈……”

乐彦玮之所以强撑着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便是要等着狄仁杰前来交待后事,此际见狄仁杰已是应允了自个儿之所请,心思自是了了,这便鼓着掌地哈哈大笑了起来,只是笑到了半截子,却突然没了声息,头一歪,人已重重地倒在了榻上。

“啊,父亲,父亲,呜呜……”

乐彦玮这么一倒,侍候在侧的乐思诚可就急了,忙不迭地抢上前去,一探其父的鼻息,这才发现乐彦玮竟已是就此去了,登时便伤心得嚎啕大哭了起来。

“唉……”

望着乐彦玮那瘦骨嶙峋的身子,狄仁杰眼圈不由地便是一红,可也没再多言,只是轻叹了一声,整了整身上的官袍,对着尸身深深地便是一躬,而后头也不回地便行出了堂去,脚步虽稳,可背影却显得萧瑟了许多……

仪凤元年的五月实在不是甚好时辰,就在一代名相乐彦玮凋零的同时,也有一人正处于弥留状态之中,这人便是吐蕃赞普芒松芒赞,时年仅二十六岁,当然了,身为吐蕃赞普,芒松芒赞的死自然不会像乐彦玮那般寂寂无闻,实际上,此时的红山宫殿主宫中,侍候着的嫔妃、朝臣多达百余,但只有其王妃惹那布抱着其子杜松芒波杰屹立在床榻前,其余人等尽皆挤缩在离床榻十数步之外,便是身为副相的赫茨赞也不例外。

“哇哇,娘,饿,饿……”

赞普将死,众人不管实际心情如何,表现出来的都只能是默默垂泪的伤心状,可年仅五岁余的杜松芒波杰却是没那个耐性,肚子一饿,立马不管不顾地便啼哭了起来,登时便将殿中的肃穆气氛生生打得个粉碎。

“别闹,别闹!”

王妃惹那布正自伤心之际,冷不丁被杜松芒波杰这么一吵,登时便恼了,一瞪眼,低声便训斥了起来,奈何杜松芒波杰素来娇生惯养,又哪肯听王妃的训斥,哭声不单没停,反倒更响了几分。

“咕噜噜,咕噜……”

或许是听到了爱子的哭泣,原本双眼紧闭、不言不动的芒松芒赞突然睁开了眼,喉头咕噜噜地响个不停。

“赞普,赞普,您可算是醒了,来人,快传御医来!”

一听得榻上的动静,惹那布哪还顾得上训子,忙不迭地抢到榻前,俯下身子便去扶芒松芒赞的身子,口中一迭声地叫唤了起来。

“不,不用了,朕,朕……孩子……登基,副相、副相……”

芒松芒赞自幼便体弱多病,尽自是回光返照,却也一样没甚精神头,强撑着伸出了一支胳膊,指点了一下正啼哭不已的杜松芒波杰,又指了指站在群臣之前的副相赫茨赞,似乎有甚话要交待,奈何一口气喘不过来,头一歪,人已是重重地倒回了榻上,就此没了气息,此等情形一出,登时便令满殿之人尽皆慌乱成了一团……

第五百一十一章狩猎边关(一)

“嘿,竟死在了同一日,这还真是蹊跷了些,或许这便是命罢!”

乐彦玮死了,芒松芒赞也死了,还死在了同一天,而这两条消息又是几乎同时传到了河西大都督府,乍一听闻之下,当真令李显唏嘘不已的,心绪也因之乱成了一团的麻——芒松芒赞的死对于李显来说,自然是好事一桩,只因此事意味着征伐吐蕃的时机已将近成熟,五年余的辛苦耕耘终于将要见一个分晓了,至于乐彦玮的死么,李显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伤感,之所以烦躁,大体上是因时局所致,没谁会喜欢自个儿好不容易才栽培起来的嫡系被生生拆得个七零八落的,哪怕是早就有了相关的思想准备,心里头也一样好受不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乐公年已七十有三,也算是寿终正寝了,殿下还请节哀顺便。”

张柬之虽是智者,可却猜不透李显此际的心思之所在,这一见李显脸上的神情复杂难明,自是以为李显是在伤感乐彦玮的抱恨而终,这便赶忙出言劝慰了一句道。

“嗯,话虽如此,可乐公之死毕竟与孤有关,孤心中颇有歉疚,奈何人死不能复生,罢了,待到将来,孤断不会忘了其襄助之功的。”

李显虽不甚伤感乐彦玮的死,可该表现一下的却也不会忘了,这便摇了摇头,语气沉重地给出了个承诺。

“殿下英明,乐公若有知,当欣慰矣!”张柬之唯恐李显沉浸在伤感之中不能自拔,称颂了一句之后,立马转开了话题道:“乐公一生唯谨慎,其临终之交待确有可取之处,还请殿下斟酌取之为荷。”

“嗯,孤心中有数,今芒松芒赞已死,‘飞燕计划’也进展得颇为顺利,最快明春便可摘桃子了,只是出师之名却是有些碍难,先生对此可有甚妙策否?”

论及对武后的了解,李显自称第二的话,这满天下就没人敢说第一了,他又怎会不知晓与武后的对抗是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李显自是早已做好了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至于乐彦玮所认为的改革步子迈得过大过快的问题么,李显却是颇不以为然的,只因他很清楚现有的军政体制不大改的话,将来怕是依旧难逃藩镇之乱,为子孙后代计,哪怕再难,李显也绝不会退缩,只是这话李显却是不愿宣之于口,这便含糊地应了一句,旋即便将话题转了开去。

“唔,此事确得从长计议方好。”

一听李显提起征伐吐蕃之事,张柬之的眉头立马便皱了起来,倒不是担心李显会大败而归,而是在烦恼无法在朝议中通过开战的提议,概因如今的朝局已是泰半掌握在武后的手中,那婆娘防李显都还来不及呢,又怎肯坐看李显沙场见功的,至于太子那头么,只怕也是同样的心理,而李显的嫡系如今又基本被排挤出了朝堂,虽还有萧潜、林明度等几名大臣在,却已是成不了大气候了的,断无法在朝议中取得优势,若没个特殊的际遇,纵使李显再想,这战怕也是打不起来的。

“此事恐须得在父皇身上着手方可,若不然,朝议恐难通过!”

张柬之能算得到的事情,李显同样也能,对于通过朝议的信心着实是不怎么足,反复盘算了好一阵子之后,微微地摇了摇头道。

“圣上对外素来强硬,若论征伐吐蕃,陛下倒也久有此心,只是皇后娘娘那关却是难过,若能令吐蕃人聚众来攻,则事未必不可为。”

张柬之显然是赞同李显的看法,可说到解决的办法么,却也同样没甚好主意,也就是顺口提出了个不怎么靠谱的建议来——自打咸亨三年秋一战过后,元气大伤的噶尔?钦陵所部便已是龟缩到了吐谷浑腹地,全面采取了守势,仅仅只在两国边境部署了少量的兵力,也就是偶尔以“打草谷”的方式出兵骚扰一下唐境罢了,至于发动大规模战争么,连番吃亏之下,噶尔?钦陵还真就没那个胆量,要想让其大举攻唐显然不太可能。

“聚众来攻?唔,这倒是可行!”

正所谓言者无心,听着有意,张柬之的随口之言却令李显眼前突然一亮,心里头已是有了计较,这便眉头一扬,提高声调断喝了一嗓子:“子明!”

“末将在!”

听得李显召唤,早已守候在书房外的刘子明自不敢怠慢了去,忙大步行进了房中,躬身应答道。

“传孤之令,即刻召黑齿常之、李贺二将前来议事!”

李显没甚废话,直截了当地下令道。

“诺!”

刘子明并不清楚李显此令的意味何在,却也并不多问,干净利落地应答了一声,一转身,径自去传二将不提。

“殿下,您这是……”

张柬之同样被李显的命令搞糊涂了,待得刘子明去后,便即有些子纳闷地问出了半截子的话来。

“呵呵,姑且保密。”

有了开战的主意之后,李显的心情显然是大好了起来,但却并没有立马将内里的蹊跷说穿,而是巴眨了下眼,有些子顽皮地卖起了关子来。

“嗯?哈哈哈……”

张柬之跟随李显日久,自是清楚李显在军略上的能耐,这一见李显已是一派成竹在胸的样子,心里头悬着的大石头便已是就此落下了地来,再被李显那有些孩子气的表情一逗,不由地便放声大笑了起来……

打草谷,打的不是草,也不是谷子,打的是生命,特指的是吐蕃与大唐双方互相劫掠对方边民的行为,此名词之来历、起源皆已不可考,有一通俗的解释便是吐蕃人逐草而生,对牧草自是有着别样的感情,而劫掠大唐边民可得之利益不少,故谓之为打草,至于大唐一方么,汉人总离不开稻谷,但有劫掠所得,称之为打谷子也似无不妥,自唐吐交恶以来,双方之间这等打草与打谷子的事儿自是少不到哪去,每年少说也有十数起之多,流言传来传去之下,便形成了“打草谷”这么个约定成俗的词儿。

打草谷一词虽俗气得紧,实难登大雅之堂,不过么,说到其间的血腥与残酷却比大规模战争更胜了几分——无论是吐蕃还是大唐,每每逮住机会劫掠对方,从来不会有丝毫的仁慈可言,杀光抢光烧光不过是寻常事罢了,十数年下来,青海湖畔飘来荡去的冤魂已是多不可数,尤其是“河西马场”这么个庞然大物崛起于河西北部之后,打草谷的战事愈发惨烈了起来,为争夺青海湖畔的秋季牧场,唐、吐双方投入劫掠的兵力早由当初的百人不到的小规模冲突发展到了如今近千人的血杀,双方虽是各有胜负,可从总体上来说,唐军一方却是落在了下风,倒不是唐军不敢战,也不是鄯州刺史程河东不善战,而是因着鄯州骑兵拢共只有一千五百兵力,兵虽精,数量却是实在少了些,面对着噶尔?赞婆一万五千兵马以及几乎人人能战的吐谷浑各游牧部落之骚扰,难免有些个捉襟见肘之窘迫,好在吐蕃人唯恐彻底激怒李显那个杀星,有意识地控制住了交战的规模,唐军方才能勉强保住一个平手之势,只是在劫掠战中吃亏不小却也是不争之事实,奈何从青海湖畔到鄯州这么块秋冬季牧场对于规模日渐庞大的河西马场来说,却又是不能放弃之重,故此,唐军虽吃力万分,却也只能是勉力支撑着与吐蕃一方的不平等之对抗。

“吐蕃狗贼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