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1 / 2)

盛唐风流 凤鸣岐山 3819 字 28天前

“启禀娘娘,微臣也以为此事须得慎重,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道,不可不慎,骤然兴兵万里,倘若有失,其患不小,还须从长计议才是。”

骆宾王话音一落,新任司农卿狄仁杰也站了出来,同样是反对进兵波斯的意思,只是话却说得比骆宾王委婉了许多。

“娘娘明鉴,我大唐虽强盛,奈何大灾方过,民心尚难称安稳,实非是用兵之时,须得慎重方可。”

“启禀娘娘,陛下对此事早有定夺,妄言战者,逆也!”

“娘娘,微臣以为骆府尹所言甚是,非不战,实不能耳!”

……

骆、狄二人一出面,东宫一系的朝臣们自是不甘落后,纷纷站了出来,各表意见,皆是反战之言,人数虽不及后党那般人多势众,可声势一样不小,至此,先前蒙在鼓里的朝臣算是看明白了,敢情这战与不战竟然又成了东宫一系与后党们斗法的战场,原本还想着表明自个儿态度的朝臣们自是全都退缩了,只因谁也不想卷入这么场母子恶斗中去。

“众卿家所言皆有理,本宫自会详加斟酌,显儿!”

一见到东宫一系的官员们反应如此之快捷,动作又是如此之整齐划一,武后又怎会不知东宫那头一准已是事先得到了消息的,心中难免有些痒怒,只是在这等场合之下,却又不好发作出来,这便一压手,止住了群臣们的争辩,以不置可否地语调说了一句,一顿之后,突地点了李显的名。

“儿臣在!”

李显早就料到武后会将矛头直接对准自己,但却并不放在心上,这一听武后点了名,立马起了身,甚是恭敬地躬身应答道。

“尔素有善战之名,经略河西不过数载,便已平灭吐蕃,扬我大唐之国威,实古来罕见之才也,若是由尔统军,复波斯之国当非难事,不知显儿可愿为娘分忧否?”

武后生性果决,眼瞅着突袭已然失败,索性不再去玩那些虚的,很是嘉许了李显几句之后,话锋一转,已是毫不掩饰地逼迫起李显来。

呵,老贼婆用心还真有够狠毒的!

李显多精明的个人,之一听便已知晓了武后如此问法背后的用意何在——说不能,那就是不肯为武后分忧,乃不孝也,说能,那武后自不会有丝毫的含糊,直接便可下了旨意,一脚将李显踢出了朝局,真等到李显凯旋归来,这朝堂怕早已是武后的一言堂了,就算李显再有能耐,怕也难翻了天去。

“母后过誉了,孩儿实当不起如此之美誉,至于战与不战,儿臣殊无意见,一切以父皇旨意为准。”

李显又不傻,明知道武后在挖坑,又岂肯往里头跳了去,这般先是谦虚了一句,接着便将高宗抬了出来,堂而皇之地当成了挡箭牌。

“显儿是怕了,还是不愿为娘分忧呢,嗯?”

武后原先的计划乃是打算趁李显无备,以大势来强行通过朝议,待得诸事遂定之后,再去通禀高宗,以既成事实来令高宗无法干预此事,可一见东宫一方的做派,她便已知此事再无法按预定的步骤走将下去了,既如此,武后也就懒得再去寻甚子遮羞布,干脆拿出临朝皇后的权威硬压,只要李显应对上稍有闪失,武后便可因势利导,给李显来上个狠的。

“母后言重了,孩儿当年领三千军纵横吐谷浑,笑对吐蕃数十万兵马之围困,是时尤未言怕,况乎区区一大食哉,似此朝食,灭之何难,何须儿臣出手,但消一大将领兵前去,便足以荡平之,然,父皇有言在先,儿臣不敢违也,若得父皇明诏,儿臣自可为之筹谋,区区此心,还请母后明鉴。”

李显压根儿就不在意武后的高压姿态,也不因此而动气,只是作出一派摆事实讲道理的样子,不紧不慢地地应答了一句道。

“嗡……”

李显的话说得虽是平淡,可内里的意味却并不简单,那是在说武后不过是受高宗之托临朝罢了,并不是真的皇帝,自然也就无权决定军国之大事,他李显断不会将其之言当成圣旨,一切还得高宗出面说了才能作数,至于武后的话么,对李显来说,没有任何的约束之力,这等话语一出,原本已然静下来的朝臣们登时又起了不小的骚动。

李显句句不离高宗原意,摆明了就是不肯奉武后之旨意行事,这等态度登时便噎得武后难受至极,偏生还发作不得,只因李显所言皆正理,意味虽不佳,可从字面上却挑不出甚毛病来,武后心里头纵使再恼火,却也发作不得,眼瞅着事情要就此闹僵,武后自是不肯甘休,这便飞快地给最有辩才的李適使了个眼神。

“太子殿下此言差矣,陛下并未言不战,只是说须假以时日再定罢了,而今卑路斯已丧,其子与国中联系渐少,再行拖延,恐于复国大计不利,坐视波斯灭国,我大唐颜面何在?今殿下有能为而不愿展,于心何忍乎?”

李適的辩才之名着实非虚,尽管心下并无相关之准备,可一接到武后的眼神,立马便跳了出来,一张口便是大义凛然,站在道德的高纬度上,对李显的避战横加指责。

“李御史所言甚是,当今天下,论帅才者,无过于太子殿下也,若得太子殿下亲自统军,何愁大事不成哉?”

“太子殿下英武过人,提一旅之师便可横扫吐谷浑,杀得数十万吐蕃大军闻风丧胆,今若是率部远征,必可确保无虞,陛下闻之,当无不准之理也!”

……

李適一带头,武后一党们自是纷纷跟上,谀辞乱飞横舞,竟是打算就此将李显捧杀了去,用心着实不可谓不狠毒……

第六百五十章顺水推舟(上)

扯,接着扯,满大殿都是武后一党们对李显的捧杀之声,直把李显夸成了战神下凡,似乎不用带兵,孤身一人杀入大食国,便可横扫八方无虞,这等神话般的谀辞听起来自是悦耳得很,若是换了个愣头青,被武后一党这么鼓动一下,指不定热血立马便沸腾了起来,下场么,自然也就没指望了的,可惜李显并非善类,心理年龄远超过了其年轻的外相,自不会因这么点小伎俩而被迷昏了头,任凭后党们如何卖力,李显只是一味地淡笑着,不动如山,丝毫没有被鼓动起来之迹象,一众后党们闹腾了一阵,见李显没反应,声气自是不免渐渐低落了下来,不多会,干脆消停得没了声响,满大殿里登时便是一派诡异之平静。

“显儿,诸臣工皆如此尊崇于尔,为娘也觉得此战由尔统军,方可致必胜之局,还望显儿能克服万难,扬我国威于域外,此战功成,娘与你父皇当为之庆!”

眼瞅着李显软硬不吃,武后心中的怒意已是再也压制不住了,气一往上冲,话便说得直接无比,竟连朝议这么块遮羞布都不要了,直截了当地将此战的统军之责硬生生地往李显的头上扣,吃相着实是难看到了极点。

“母后明鉴,儿臣说过了,但消父皇有明诏,儿臣自当为此筹谋制胜之道!”

李显笃定得很,丝毫不理会武后的生硬强塞,持礼虽恭如常,语调也平静,可话语却是一点都不含糊,明摆着就是不接受武后的旨意,浑然将武后的威势视若无物,态度同样强硬得很,并无一丝一毫的退让。

“好,甚好,显儿心中时时有陛下,为娘也就放心了!”

李显此言一出,武后已然是被顶到了墙角上,心中自是又急又气,可又拿李显无可奈何,眼瞅着再这么议将下去,无果不说,还得受闲气,武后哪还能坐得住,皮笑肉不笑地“赞”了李显一句之后,便即起了身,头也不回地便向后殿转了去。

“散朝!”

一见武后已去,程登高忙扯着嗓子呼喝了一声,领着一众小宦官们便急忙忙地跟上了武后的脚步,一场早朝便这么草草地收了场,一众朝臣们惊愕之余,也不敢多留,纷纷散出了大殿,各归各衙去了。

“殿下。”

朝议竟然如此这般地收了场,不止是武后一党没料到,便是狄仁杰这等智者也有些意外之感,略一犹豫之后,还是疾步走到了李显的身前,低低地招呼了一声,虽不曾多言,可担忧之意却已是溢于言表了的。

“没事,狄公且先忙去罢,本宫这就去见父皇。”

狄仁杰所担忧之事虽不曾出口,可李显却是心中有数,说实话,他原本也没打算当众与武后彻底撕破脸,奈何武后如此咄咄逼人,李显却也实是无法作出丝毫的让步,然则事情既然已发生了,该如何便如何好了,有着足够的底气在,李显也不怕武后能使出甚阴招来,当然了,该谨慎处,李显也不敢大意了去,这便打算到高宗面前将事情摊开了来说。

“殿下保重,微臣告退。”

诸般臣工尚未散尽,狄仁杰也不好多言,只能是简单地提醒了一声,便即告辞而去了。

老贼婆子到底唱的是哪出戏?竟自失态到这等地步,还真是奇了怪哉!

从德阳殿到乾元殿的距离并不算近,但李显却并没有乘软辇,而是领着高邈等一帮东宫随行宦官们缓步前行,一路走,一路琢磨着今日早朝上的一幕幕,越想便越是觉得奇怪,要知道武后的心机可是相当之深沉的,忍功也极是到家,在李显的记忆里,还真不曾见过武后失态到今日这般地步的时候,居然不管不顾地要强逼于人,这等霸王做派实在不像武后往日里的行事之风格,对此,李显自不免感到疑惑与不解,要知道双方在朝堂上的实力对比虽尚有差距,可分庭抗礼之势已成却是不容置疑之事实,李显实在是搞不清武后哪来的信心,竟敢如此强横行事。

“殿下海涵,陛下龙体未愈,太医有嘱咐,说是得静养,还请殿下日后再来。”

路途虽是不近,可毕竟也就只是内外禁之隔罢了,说远也远不到哪去,前后不到半刻钟的时间,李显一行人便已是到了乾元殿外,方才按着常规递上了请见的牌子,却不料守在殿门前的一名中年宦官头目居然不接牌子,而是满脸子谄笑地回绝了李显的觐见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