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招弟头上冒汗了。
余四狗继续道:“娘说你要是再生俩有毛病的她是不会再帮着养了,大哥二哥也不会过继的,让咱们自己看着办。”
白招弟捧着肚子直嚷疼。
余四狗吓了一大跳,赶紧跑去找韩扬,韩扬过来给白招弟把了脉,只说了一句没事就走了。
余四狗还以为白招弟是故意吓他的,心里有点生气。
他想着沈临仙的话说的对,家里的确不能再让白招弟管着了,就翻出几把锁头来把家里的柜子什么的都锁上,把装粮食的那个屋子里的门也锁好了,每天吃多少粮食他都会提前拿出来,其余的一点都不敢给白招弟。
家里的钱他也锁的死死的,连锁在哪都不敢让白招弟知道。
白招弟因此老实了多少天。
其实,这回她是真怕了,就算是余四狗不锁钱,她也没那个胆子再给孙春妮的。
一晃眼又是多少日子过去了,孩子们都放了暑假,沈临仙成天就带他们上山收拾那几块地。
除此之外,就是每天听着村子里的人议论再旱下去可怎么办?看着王支书愁的头发都一把把的往下掉,马上就有秃顶的可能了,再看村子里的人一天比一天更加愁眉不展,沈临仙心里也沉甸甸的。
到了秋收的时候,因为这次种的都是抗旱的粮食,倒是比夏天多收了不少。
玉米和红薯以及花生收的虽不及往年,可眼看着东西收上来了,交了公粮还有剩余,大家才算是真正松了口气。
王支书去公社开会,回来跟大家说他们村子里还算是好的了,别的村子有的颗粒无收,有的旱情严重的,连吃水都困难。
整个平安村的人开始欢喜起来。
他们只觉得自家的这个地方好,有山有水的,不愁没吃的东西,比起别的村子里,简直就是福地了。
可这些人哪里知道这是谁的功劳。
平安村之所以还有收成,可都是沈临仙和韩扬的功劳。
两个人时常在平安村这边的河里弄些灵符,多引一些水过来,才能保证平安村的村民除了用水之外,还能有些多余的水浇地。
秋收过后,种上冬小麦,村子里的人就闲了。
然后议论最多的是哪个村子里的光景又不好过了,还说县城以及镇上那些吃公粮的有多少日子没分到粮食了,日子也过的困难的很。
余家可没心思听这些闲话。
他们忙着倒腾山上那块地呢。
尝到了甜头,余大狗和余二狗胆子大了很多,两个人又开了一块地,就在原先那块地旁边,这块地里也种了冬小麦。
这年秋,余家夏收的时候上了几千斤的麦子,秋收的时候又收了好些玉米花生等等,余家粮仓都装的满满的,足足够吃好几年的。
沈临仙担心嫁出去的余大花,抽空还叫余大狗给余大花家送了点麦子以及玉米花生之类的。
如果是往年,沈临仙让余大狗给余大花家送粮食,宋小菊和柳枝不说什么,可心里难免还是有点意见的。
可今年余家的粮食多啊,多的宋小菊和柳枝都瞧不上那一袋半袋的粮食了,因此,两个人都是欢欢喜喜的让送粮食的。
粮食多了也不经放,沈临仙悄悄的带着余大狗和余二狗弄了粮食去黑市上换了好些东西。
这些粮食卖了钱,也有换了古董以及黄金的,换回来的东西都被沈临仙妥善的收了起来。
家里有粮,手里有钱,余大狗和余二狗有了底气,给家里人也弄了不少好东西。
给孩子们买了本子和笔,还弄了布做新衣服。
晚上睡觉的时候,这俩汉子想着以后的好生活,都不由的笑出声来。
宋小菊和柳枝的日子也过的舒展。
眼瞅着余齐和余全一点点的见好,余齐的两条腿长的快一样了,如今正学走路,走的稳稳当当的,要是不脱了衣服,根本看不出哪有毛病来。
余全的耳朵也长了小半个,柳枝估摸着再过个一年半载的,余全的耳朵就长好了。
她瞅着越长越机灵俊秀的儿子,稀罕的不行,整颗心都放在了余全身上。
余秀姐妹几个一天天的见大,对于这个弟弟也很喜欢,没事的时候就带着余全玩,要是谁说余全不好,这姐妹三个就能合起伙来把那人揍上一顿。
种了冬小麦过后没出一个月,白招弟又要生了。
余四狗又跑来找沈临仙,沈临仙带着两个儿媳妇过去的时候,白招弟正在屋里一边哭一边骂。
老王婆也请了来,这次白招弟倒是生的很快,没费多大力气就生了。
当白招弟看着包在布包里的皱皱巴巴的女儿,一行清泪就这么掉了下来:“咋是个闺女呢?俺闹反应那么大,又爱吃酸的,咋就生了个闺女呢?”
余四狗抱着闺女笑呵呵的:“不怕,闺女也好,闺女俺也稀罕,只要没毛病就好。”
白招弟又被插了一刀,只觉得心疼的不行,干脆眼不见心不烦,躲在被窝里不动弹了。
沈临仙找了点鸡蛋让老王婆带走,进屋看了几眼小孙女,嘱咐余四狗几句话就带着两个儿媳妇回去了。
回去的路上,柳枝一边走一边道:“娘,俺看着老四家的闺女咋那么丑呢?长的又黑,个头又小,眼睛也眯眯一点,可不及俺家小全俊。”
沈临仙咬牙:“咋丑?还不是长的像老四,都说闺女像爹。”
“可俺家小齐长的可俊了。”宋小菊不乐意了。